演講是最好的一面鏡子







近兩年,我開始鼓勵學生參加國語演說比賽,百分之八十的家長都會有點害羞地問我說:「我的孩子,可以嗎?」我常回答:「一定可以。不行,做了就有機會行;行,做了會更行!」​
你知道嗎?對於孩子上台的否定,某部分來自於家長的不自信,為什麼?因為爸爸媽媽小時候也羞於上台,對於上台的恐懼,不是曾有過真實站在台上覺得尷尬丟臉,就是自己長久以來用想像,養大那無明的恐懼,因此表面上是不相信孩子,實則否定的是童年的自己。​

我的孩子真的可以嗎?​
我的答案絕對是:「可以!」​

那天孩子問我:「老師,你兒子多大了?長什麼樣子?可以給我看嗎?」​接著他說:「喔!好可愛唷!三歲以前他都很可愛,等到他很會講話時​就不可愛了,因為他很吵。」​
我大笑:「所以你有自覺自己小時候很吵喔?」​
他說:「是弟弟很吵,有夠煩的。」​

有發現嗎?孩子愛說話是天性啊!那為什麼長大的我們,不說了呢?​又或者是站在台上說不出話了呢?原因很簡單:強權的「框架」。​

你有沒有過孩子講話突然說到什麼關鍵詞,你大吼一聲:「小孩子不要亂說話。」​然後,就沒有然後了......又或者是當孩子意見和我們不同時,用大人的口氣說:「你懂什麼啊?」然後,就沒有然後了......又或者是遇到事情還沒有搞清楚狀況前,氣急敗壞地大吼孩子,然後,就沒有然後了。​

長久情緒性阻斷發表的當下,孩子表達自我意見的經驗,反覆在否定中累積了挫敗,​於是當考試需要,當面試需要,當人生哪天有非發表不可的重要時刻,他的大腦,​就會被過去任意讓大人打斷的自己賞一個巴掌。​

前面的情形是家庭溝通中不經意的表現,而另一種看似很認真的鼓勵引導,​也同樣犯下一樣的「強權框架」。​

我常聽到有媽媽對孩子說:「來!孩子,寫演講稿,為什麼寫不出來?​不是買很多書給你看嗎?叫你找資料,不是抄資料,你怎麼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啊?」​當媽媽很挫敗時就會出現:「老師,我的孩子可能不行,我看還是算了吧!」​其實,這時候的不行,不是孩子,是挫敗的大人。​

承認吧!我們只是活得比較久的人,不是全知全能的人,如果孩子不會,​而大人不行,那何不換個思考角度,寶貝,小夥伴,老爸老媽陪你一起學,​我們一起來練練。讓孩子做主,蹲低讓孩子帶著你向上,你就會看到孩子的不一樣。​

昨天我接到一位家長跟我說:「孩子不行,他都抄網路資料,他覺得自己好爛,​所以寫了兩張都丟垃圾桶去了。」我拜託媽媽把孩子垃圾桶裡的文章拍照給我,​我傳了兩段聲訊,重點只有兩個:「小孩!你的字寫得好工整好漂亮,​你做這件事的時候一定很認真很有耐性。」「你找的資料很棒耶!老師也不曉得原來有這個資訊,謝謝你跟我分享,讓我又學到了一點東西,改天我也可以分享​這資訊給其他同學。」​

家長說他把聲訊給孩子聽後,孩子才終於回過神來,笑了!​

我事先提醒媽媽:「放輕鬆,放手讓他自己做做看,他有求救,你才稍微協助,不可以生氣,就算他擺爛也不可以生氣,你就冷靜看他的反應和變化,這才是真實的學習狀態與成長。​

我跟媽媽說:「其實我們看演講,以為起點是寫完演講稿,終點是上台講完演講稿,但其實這起點到終點有很多的學習環節和步驟,孩子發散式的創意發想,上網尋找相關資料,收斂思考,擬出綱要,擷取資訊,整理歸納,最後才是輸出。​

以前我小的時候,沒有人特別指導我,所以每個步驟都是我自己摸索,自己反覆練習來的,因此收穫與感動也特別深刻,當我這樣跟家長說明後,認真的媽媽鬆了一口氣,她也終於笑了,我說這樣才是對的狀態啊!我們是樂見他成長耶,希望他喜歡上台分享,你要先讓自己輕鬆愉快,孩子才有可能也是這個狀態啊!​

孩子需要的,不是強權的框架,而是堅固的鷹架,堅固的鷹架是什麼呢?第一層是愛與陪伴,第二層是探索與挑戰,第三層是肯定與信心,第四層是技法的學習,第五層是反覆老實練習,第六層才是大人的反饋。​

先蹲低聆聽,才能陪孩子站起來,我今天對家長說的最後一句話是:「媽媽我知道你很認真,他當你的孩子真的很幸運,但我們可以提醒自己一下,他,只是個孩子啊!(四年級)」。認真的爸爸媽媽們!先跟過去恐懼上台的自己說聲沒關係,再回到現在告訴孩子,放輕鬆上台玩玩看,真的沒關係。​

演講是一面鏡子,照見了家長內心的恐懼,也照見了勇敢努力的孩子,但也照見了變得更美好的親子教養之路,你願意試試看嗎?

0 留言